协同办公内网 网站地图English中科院
  公告: 《盐湖研究》首届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1年博士人才招聘启事   2021年“心动夏都,梦回盐湖”夏令营招募通知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公告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1年博士人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1年硕士人才春季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财务岗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科学传播
邮箱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信息化工作
科研成果
概况介绍 获奖信息
论文 专著
专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藏在老标本里的珍贵记忆
2021-12-02 | 编辑: | 【  】【打印】【关闭

  日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北高原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高级工程师陈晓澄在整理、查找标本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动物学家夏武平采集的螺蛳标本和模式标本,以及标本馆保存最早的动植物标本。

  “虽然从事标本馆工作已有几十年,但从未见过如此久远的珍贵标本。”陈晓澄告诉《中国科学报》,夏武平是我国兽类学和啮齿动物生态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早年主要从事腹足类和鱼类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接受国家任务才开始正式从事啮齿动物的研究。

  1966年,夏武平调入西北高原所工作,自此扎根西北,先后成立生态研究室,建立海北定位站。即使在晚年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夏武平仍继续为科学研究贡献力量,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兽类学和动物生态学发展事业。

  “夏武平先生是真正践行‘牦牛精神’的典范,不畏艰苦、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从他采集的标本上可见一斑。”陈晓澄介绍,“夏武平先生手写的标签,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如同现今印刷体一般规矩,但又透着手写体的灵气与美感。”

  在整理标本的过程中,陈晓澄还发现了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珍藏的早期动植物标本,包括1884~1887年采集的龙胆科植物标本和1905~1907年采集的禾本科植物标本,1922年采集的鸟类树麻雀标本和1926年采集的北鹨标本。

  这些标本大多历经百余年沧桑,对今天的科学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中龙胆科标本是西北高原所研究员何廷农在1986年国际合作中通过标本交换等形式而获取的。何廷农在长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集积累了大量龙胆科标本,并于2002年出版A WORLDWIDE MONOGRAPH OF GENTIANA、2004年出版《中国龙胆科植物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每件标本都有其珍贵的记忆和价值,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工作更不容易。”陈晓澄感叹道,“标本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可靠依据,翻看这些标本就如同翻看研究所和标本馆这60年的发展历史。”

文档附件
相关链接
© 1997-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18号 邮编:810008
青公网安备 63010402000216号        青ICP备05000084号-1
联系方式 |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