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测试中心依托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项目建设的“人工智能分析测试平台” 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平台含"全流程智能样品前处理平台"和"同位素样品前处理系统"两套自动化设备。这两套自动化设备的正式投用,标志着青海盐湖所盐湖分析化学研究初步迈入人工智能赋能的科研新时代。
据项目负责人马云麒主任介绍,传统样品前处理过程存在耗时长、误差大、人工依赖度高等问题,制约了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和价值实现。新建成的智能平台遵照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自动化、传感器、软件集成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高通量实验操作。该平台通过机械臂协同操作、称重模块、精准移液模块、温控模块等核心技术,将样品制备时间缩短50-60%,数据重复性误差控制在各项标准要求以内,在提升科研数据可靠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次验收专家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陈涛副研究员领衔,联合青海盐湖所科研、支撑、资产、科技处等跨部门专家,通过"功能介绍+数据比对+现场演示"三位一体模式展开严格评审。验收现场,测试中心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设备在卤水前处理、同位素分离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展示出了两台设备的性能。经多项数据交叉验证,智能系统产出结果与传统人工处理数据高度吻合,数据重复性甚至优于人工处理后的样品数据。
"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搭建,而是分析测试行业的新范式。"陈涛在验收总结中指出,两套系统通过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高度对接,实现了从样品入库、前处理到耗材管理的全流程可追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平台搭载的智能稀释模块能根据历史数据(密度、TDS等)优化前处理参数,为盐湖相关样品的分析测试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在验收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两设备均完成预定指标,建议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马云麒表示,团队将持续完善设备功能模块优化,并进行技术推广。
此次验收通过,不仅为青海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更开创了无机元素定量分析与同位素分析的智能化科研新模式。随着自动化技术在盐湖科技攻关中的深度应用,我国在全球盐湖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